债务压力与成长潜力交织:两大游轮巨头的投资博弈
疫后游轮产业:嘉年华与维京的投资价值对比
疫情后的行业反转
从股市角度来看,游轮产业的确颇具研究价值。在疫情期间,这些公司不得不大规模举债并通过增发股票来筹资渡过难关,结果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
然而,进入后疫情时代,游轮行业却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韧性。最初是“报复性出行”与人们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推动了行业复苏,但即便在2022年通胀飙升、利率走高的背景下,行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显示出可能更为长期的增长趋势。相比酒店住宿成本日益上涨,游轮反而成为一种更高效的旅行方式。
尽管近期业绩表现亮眼,但行业巨头们仍在努力削减疫情期间累积的债务,这意味着未来随着负债水平下降和资产负债表改善,仍可能释放进一步的上行空间。
目前行业的两大焦点公司是:嘉年华集团(Carnival Corporation,NYSE: CCL)——最早在1987年上市的游轮公司,以及维京控股(Viking Holdings,NYSE: VIK)——刚于2024年6月完成IPO的新晋玩家。
那么,对于看好游轮股持续复苏的投资者而言,是经验老道的“老将”更值得押注,还是高速成长的“新秀”更具潜力?
两家公司均展现强劲表现
整个游轮市场表现火热,两家公司近期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嘉年华在强劲的2024年基础上,上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5%,调整后每股收益(非GAAP)更是实现三倍以上增长,盈利能力出现巨大拐点。
首席执行官 Josh Weinstein 更是宣布,嘉年华提前18个月完成了两年前制定的2026年“SEA Change”运营与财务目标。该目标涵盖可持续发展、每可用下铺日(ALBD)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水平,以及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等关键指标。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嘉年华的EBITDA/ALBD增长52%,ROIC在两年内翻倍至12.5%,这得益于公司在定价、产能控制与成本管控上的有效策略。
与此同时,维京也不甘示弱。在上市后的首个季度,公司实现了24.9%的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净收益率(Net Yields)提升7.1%以及运力增长14.9%。净收益率本质上反映了每位乘客的直接利润,即可用乘客游轮日的净收入减去旅行佣金、运输及船上费用。
维京管理层对未来充满信心:2025年运力几乎售罄,而2026年的预订量已覆盖37%,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前瞻性订单水平。
债务压力对比:维京明显占优
尽管运营表现均佳,但未来几年,这些公司大部分利润仍需用于偿还疫情期间的高额债务。
在这一点上,维京的财务状况明显优于嘉年华。截至2025年3月31日,维京的债务/EBITDA比率为 2.0倍,而嘉年华在5月31日的该比率则高达 3.7倍。
维京为何在疫情后债务水平低于嘉年华?原因可能在于其在2020年前仍为私人公司,并未像嘉年华那样长期进行激进的股票回购融资。另外,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存在差异:嘉年华主要运营全球范围的海洋邮轮,而维京则以欧洲内河游轮为主,客户群体偏向年长旅客,对经济周期敏感度较低。维京也有海洋邮轮业务,但上一季度仅占其运力的12%。
维京估值已显著溢价
在亮眼业绩推动下,两家公司股价近期表现良好。但维京表现尤为突出,自IPO发行价24美元飙升至当前约60美元,累计涨幅达 150%;嘉年华今年以来也上涨约23%。
不过,维京的股价上涨也带来了估值显著抬升。目前,其前瞻市盈率(P/E)为 24.5倍,前瞻企业价值/EBITDA(EV/EBITDA)为 16.9倍。相比之下,嘉年华的前瞻P/E仅为 15.3倍,即便考虑其更高的债务负担,其前瞻EV/EBITDA也仅 8.8倍,远低于维京。
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目前市场定价似乎较为合理。维京因商业模式更稳健、债务更低,享有更高的估值溢价;同时,其财务弹性更强,扩张速度也快于嘉年华。
相反,嘉年华虽然背负更重债务,但其估值水平明显更具吸引力。随着公司逐步偿债、降低财务风险,其股价有望迎来估值修复。
因此,成长型投资者可能更青睐维京,因其近25%的高增长率与较低风险;而价值型投资者则或许会偏好嘉年华,押注其债务削减后带来的估值重估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