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通胀之后——回顾1994-1998

美股指南 经济杂谈评论3,6684阅读模式

文:凭栏欲言

1994年春节,印钞速度跟不上了,印钞厂春节无休加班印钞,很多银行现钞供应还是出现了缺口。

此时中国支付手段主要靠钞票现金,印钞量就是货币供应的晴雨表,印钞量就能说明通胀是如何发生的。

  • 1991年发钞590亿;
  • 1992年1200亿;
  • 1993年1530亿;
  • 1994年1400多亿;
  • 1995年596亿。
  • 1996年,1000亿。

1992-93年,货币与财政双激进,叠加大量外汇占款投放,1993开始,连续三年中国通胀率超过两位数,1994年通胀率更是超过了20%。

凭栏:通胀之后——回顾1994-1998

1993年开始的高通胀,也是倒逼改革起点,汇率并轨、价格体系改革、银行商业化、分税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国企员工推向市场、政府工作人员减员近半增效等,都在1994年开始迅速推开。

在当前支付手段电子化的影响下,显然M2才是货币供应的晴雨表,而M2才决定了通胀将如何发生,中国的M2新增供应量占比世界近半,通胀刚刚绽露苗头。

01 1994粮食为王

1994年,前两年大量开工项目投入半截,50层的楼盖了5层,不建前期投资报废,建了卖不掉。受其影响,虽然1993年开始,财政和货币就有所收紧,但收缩力度不算强,导致当年通胀超过20%。

其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镕基认为:”历史经验证明,如果连续三年物价增长超过两位数,就很难保证社会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基建规模过大,是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199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被设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认为粮食涨价仍是影响通胀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统计局口径粮食涨幅为47.4%,而主要粮食品种大米、玉米、小麦的价格都上涨了一倍以上,朱镕基在中央经济会议上对统计局调查方法予以批评,认为:

1)  统计局取样85%自国有粮店取样,15%自集贸取样,但国有粮店销量只占3成,7成销量在集贸,权重不符。

2)  大米只统计标二籼米,而标二籼米和标准粉,是国家补贴不涨价品种。

3)  面粉取样标准粉65%,富强粉只取35%,标准粉国家补贴,但绝大数多数人吃的是富强粉,没有国家补贴。

以上三个原因导致统计局数据严重失真。

为控制通胀,采用了以下措施。

1)94年禁止粮食出口(不包括已签订合同),增加粮食补贴,抛售国家储备粮,最终800亿斤国家储备粮抛售近半。

2)鼓励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菜篮子工程。限制资金流入度假村,购物中心和景点。

3)提高粮价。由于92-93农业物资价格高,粮食却难卖,种粮亏本,多发生抛荒行为。94年提高粮价,压降农业物资(化肥等)价格,大力促进种粮积极性。

4)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提出要政企分开,党委和政府不能指挥企业。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破产工人下岗打下基础(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国企工人下岗就会导致社会问题,国企就不能破产)。

6)继续收紧货币和财政。

7)限制地方政府投资,要求政府卖地收入要拿出30-50%购买国家基建债券。

02 1995,国际粮价上行

在94年连续出台的几项重大改革的影响下,1995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CPI全年控制在15%以内,并逐月下行。

由于大量国企产能过剩,除粮食外其他商品涨价幅度较为稳定,最重要的控通胀发力点仍然是粮食。

1995年俄罗斯粮食发生灾难性歉收,兼有其他多国粮食歉收,受此影响,国际粮价上行。

1995年粮食价格得以稳定有三点:

1)  禁止粮食出口。

2)  增加粮食进口,在94年下半年就开始增加进口,抢在了国际粮价大涨之前。

3)  在94年发力提高种粮积极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1995年中国继续提高粮食收购价,并强化对化肥厂的资金支持,控制化肥等农资价格,防止农资价格上涨侵蚀种粮利润打击种粮积极性。

其他方面:

1)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降低关税和出口退税(随后96年出口下降),为加入WTO打下基础。

3)95年货币财政都较为紧张,发生了经济秩序较为混乱的情况。有地方的海关报关单82.8%都是假的,走私是公开的,甚至是武装走私。财政和银行都设立两本账,中央财政收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至96年中,查出大量银行账外高息揽储和高息贷款,账外存款1625亿,账外贷款1890亿。并打击走私和偷、漏、骗、逃税,发力稳定财政收入。

03 1996,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历连续三年CPI运行在两位数以上,1996年,通胀终于得到了基本控制,CPI降低到两位数以下。随后,储蓄利率跟随下调,96年5月下调0.9%,8月又下调1.5%。但随之而来的影响是,存款资金再度开始流入社会集资。1993年沈太福案之后一度收敛的社会集资现象再度复燃。

中国外汇储备接近1000亿美元,据世界第二,当时第一的日本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

由于两次提高了粮食和棉花的收购价格,刺激了种粮意愿,加上农业连续丰收,96年再次出现卖粮难。

农业收购价也提高了工业原材料成本,叠加社保铺开、出口退税减少,以及折旧提高等原因,1996年工业企业全行业亏损面随之上升,财政不堪承受,国有企业破产随之加快推进。

为解决工业困难,中国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

当时提出两个经济增长点,即汽车工业和房地产业。考虑到96年中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外汇储备有限,而房地产业可以刺激相关国内产业,最终倾向于选择以房地产作为经济新动能。但实际上,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时都未有发力空间。两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都需要建立在居民财富存量之上。而当时自88-95年间常年较高的通胀,大量吞噬居民财富存量,居民财富存量不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本就无从发力。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在96年之后连续多年通胀稳定,居民存量财富有所增长之后,新世纪才开始逐步启动房地产大周期,并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了20年。

在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通货膨胀彻底得到了抑制,而且不是靠行政(补贴)措施,是带有治本的性质。评:以印钞对通胀的影响发生在9个月-1年之后来看,这是95年印钞节制的效果,95年印钞量仅为93年1/3。

1996年,社保体系大大加强,粮食稳定增长,但棉花和油料种植面积双双减少,棉花播种面积减少990万亩,油料面积减少825万亩。

中央财政压力不断增大,1996年中央赤字614亿元,加上国债还本付息1300多亿,需要发2000亿国库券解决,中央预测至97年要发2600亿国库券。

而国有企业负担仍然很高,1996年1-11月,盈利国有企业盈利减少49%,亏损国有企业亏损增加47%,6万户国有企业,有1200多户从50年代后期至1996年从未盈利过,一直靠财政补贴。

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和逐渐加强的社保体系,加强了中央甩包袱的决心,国企员工大下岗渐次推进。

04 1997,国企大下岗

1997年开始大力推进企业改革,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当年下岗职工1000万人。

银行业坏账率达到25%。

内地股市市值是香港的1/3,但成交量是香港股市的三倍,存有股灾风险。

粮食再度丰收,但结构性问题持续出现,减棉减油增粮。再度出现卖粮难。

亚洲金融危机,外部冲击。亚洲货币包括日本,都在贬值,韩元、泰铢暴贬。

由于粮食和外汇储备充足、泡沫因素提前出清、人民币汇率在94年已经大幅贬值、金融项未对外开放,中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不严重,为稳定人民币信誉,朱镕基币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在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结了几点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1)      经济结构合理性。不能把亚洲金融危机责任推给国际投机势力政治阴谋,自己经济结构没有问题,别人攻不到你。关键还是自己经济出了问题,东南亚国家猛借外债,把资金投到房地产上,最后房地产没了市场,银行纷纷破产,整个国民经济就转不动了。银行一垮台,整个经济都垮台。

2)      有一个健康的金融监管体系。东南亚国家普遍问题都出在银行上面,从银行开始垮。借外债、资本金不足(评:不会永续债补充吗?)、准备金不足(评:不会降准吗?)、大量投资形成不良贷款,最后一垮台就不得了。

3)      国家储备。万一发生灾荒,整个经济都会动摇,粮食储备和外汇储备就有了顶住外部冲击的底气。

时至今日,这几点经验教训似乎仍觉得振聋发聩。

05 1998,政府机构改革,人员裁半

政府机构改革,提出定职能定编制定人数,政府机构减员一半。从国务院开始,人员减半。98年新一届政府副总理由6位变4位,国务委员8位到5位,国务院副秘书长从10位变5位。并在1999年加强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评:但随着2001年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财政压力减小,机构改革动力逐渐消失。

进一步确认国有企业下岗分流是大方向。

继续降息。

98年发生大水灾。

在98年之前,中国一直奉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至98年,粮食储备很高,财政补贴随之疯涨,97年中央财政补贴粮食企业就有500亿元,98年正式提出粮食多了,需要调整农业结构。

在重视防灾和粮食丰富的情况下,提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封山植树。

汇率坚挺,外贸受到一定冲击,出口零增长。

强化基建,对冲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和国内水灾影响。基建会强化通胀,但粮食丰足压制了通胀压力。

人民银行数据,4大国有银行1997年底不良贷款比率28.66%,1998年9月份上升到31.38%。

1998年不良贷款比例按地区排名:

第一,   海南54.28%

第二,   湖南49.63%

第三,   广西46.86%

第四,   黑龙江43.44%

第五,   湖北42.86%

第六,   贵州41.52%

第七,   辽宁40.6%

第八,   广东40.23%

94-98的脉络梳理:

由93年通胀开始。

1)  在通胀的影响下,货币与财政不得不收紧。

2)  利用财政补贴压制通胀,导致财政缺口加大。

3)  提高粮食价格刺激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供应,压制通胀。

4)  粮价上涨,压制了工业企业盈利,亏损面扩大。财政收入能力下降,财政缺口放大。

5)  紧货币的影响下,缺少货币政策配合,财政缺口发债解决成本很高。

6)  企业更难承受外压影响。

7)  经济压力下,经济秩序混乱,偷逃漏税和走私盛行,减弱了财政收入能力,财政缺口放大,不良贷款高居不下。

8)  不良贷款高,财政压力大,政府甩包袱,国企大下岗,政府大裁员。

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向中国转移,加入世贸后,外部需求强劲,内部房地产周期启动,中国经济开始昂扬向上,财政收支明显改善,随后改革动力随之减弱。财政收支压力与改革动力显然是具有紧密联系的。

本文对通胀之后的94-98年历史进行梳理,回顾历史发展趋势,以作今日之镜鉴。

END

 
路财主:世界需要一场大通胀 经济杂谈

路财主:世界需要一场大通胀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政府,都宣称自己反对通货膨胀。 正如所有的政府,都宣称自己执政的基础是人民的支持一样。 实际上,当然不是这么回事儿。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债务人,债务负担无比沉重,每年的利息支出...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