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 : 谁是“老师”?

RS 历史评论3,420阅读模式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

2年后,韩王信叛乱。

公元前200年冬,刘邦率领32万汉军再次出征,在进入太原郡之后连连取胜,特别是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大获全胜,使韩王信军队遭到重大伤亡,韩王信逃奔匈奴。冒顿单于派左、右贤王各带兵一万多骑与王黄(韩王信部将)等屯兵广武(山西省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以南至晋阳一带,企图阻挡汉军北进。汉军乘胜追击,在晋阳打败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乘胜追至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再次击败韩王信与冒顿的联军。冒顿再次在楼烦西北集结兵力,被刘邦的骑兵部队击溃。

汉军节节胜利,但刘邦并没有产生麻痹轻敌的思想。刘邦到晋阳后,听说匈奴驻兵于代谷(今山西省繁峙县至原平市一代),派十余批使节出使匈奴,匈奴故意将精锐部队隐藏,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十几批的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邦再派娄敬出使匈奴,娄敬回来向刘邦说,两国相争,应该要展现雄壮威武的兵力,但匈奴都只出现老弱残兵,这一定是他们的诡计,不该攻打匈奴。刘邦怒,大骂:“你这个齐国奴隶,靠着一张嘴当了官,现在还敢乱讲,损伤我军士气!”将娄监禁在广武城,准备凯旋后再处罚。刘邦为什么这么做?既然没有轻视匈奴才屡派使者出使匈奴,为何又拘禁了娄敬哪?根源在于这时候他已经是如箭在弦的局势,因为汉军一旦退兵,山西等地就不再属于汉朝,汉军只有出击一条路可走。既然只能出击,随后的进击过程中就必须分兵,采取互相支援的态势,事实上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刘邦率骑兵先到达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以北),命令周勃攻打东南的楼烦三座城池后再与主力会合,作为后援。后来正如刘邦所料,也是周勃这支军队给刘邦解围。

《匈奴列传》提到“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这里的步兵就是指周勃带领的步兵,被围的只是刘邦与夏侯婴、灌婴的车骑兵。夏侯婴与灌婴传也都提到了“为胡所围”,说明他们与刘邦曾一起被困。此后刘邦的车骑兵在白登被围七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使用计策突围之后的汉军并不是溃败,而是与周勃的军队合兵一处,继续征战。根据夏侯婴传,汉军解围后,与匈奴的战斗包括“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三陷陈,功为多,”可见最后汉军依旧击败了匈奴。

这从地理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一旦汉军溃败,以匈奴骑兵野战、追击的能力,山西等地就会成为匈奴的地盘。但事实上,山西一直是西汉的领地,这佐证汉军最终还是战胜了匈奴,保住了山西。

这场战争中刘邦险些丧命,但汉军与匈奴军队之间却可以说打成了平手(甚至汉军占优势)。后世人们认为因为有白登之围,汉朝在汉武帝之前都不敢与匈奴正面开战,尤其是汉文帝时期只能极力通过与匈奴联姻等方式讲和,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从汉初前后时期来看,中原军队也不惧匈奴。比如,赵国的李牧是战国名将,其功绩主要都来自于对匈奴的作战过程。赵惠文王时期(约公元前298-266年),李牧在北方经营数年,边防军兵精马壮,已经有了很强的战斗力。李牧认为时机成熟,让百姓出城放牧,引匈奴来犯。匈奴以小股骑兵试探,李牧佯装败北,一触即溃,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却遭到李牧伏兵的左右夹击,损失十万骑兵,大败而归。赵国乘机消灭褴国(今河北省蔚县北),大破东胡(今内蒙古东部)、降服林胡(今山西省北部),声威大振。此后匈奴元气大伤,数十年不敢再度来犯赵境。在这之后就是秦国的蒙恬,曾长期驻守秦朝的北方边境与匈奴作战,匈奴也讨不到便宜。

汉初以后,就是汉武帝、汉宣帝时代,汉军与匈奴的征战也不落下风,最终匈奴发生了分裂,对汉朝的威胁下降。

在那个年代,中原王朝的军队并不畏惧匈奴军队,认为汉文帝时期因为军事力量的差距只能对匈奴讲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那为什么汉文帝极力避免与匈奴发生战事哪?

这要看秦朝是为何灭亡的。

秦朝虽然通过武力统一了六国,看似实现了大一统,但实际远未到大一统的地步,因为关东六国的贵族势力依旧强大,各国之间互相也不认同,一旦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各国就会再次独立,这是毫无疑问的。

要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就必须做两件事:第一,休养生息,给人民一个安定的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共同认同秦朝,认为彼此就是一个国家,没有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第二,秦朝军事势力的重心必须在内部,这是预防内部出现冲突的根本保证。

可恰恰,秦始皇犯下了这两样错误。在六国长期征战的过程中,六国的民力已经十分疲弱,但秦始皇继续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墓,在古代、尤其是经过长期战争之后这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不仅人民生活无法改善,甚至因为需要从关东抽调大量的劳动力,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困苦。从关东人民和贵族阶层来说,怎么对秦朝产生认同感哪?根本不能,相反,分裂的倾向更加严重,只是需要时机而已。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由蒙恬率领80万秦军向北方的匈奴出击,同时修建秦长城,希望以武力抵御匈奴的威胁,这就导致这80万军队长期驻扎在北方边境;同时,又出动50万秦军远征南越,为了防备南越复反,这50万秦军也只能长期驻扎在南越。可我们知道,秦将王翦攻灭楚国的时候,所率领的60万军队已经基本算是秦国的倾国之兵,即便后来秦国军队的规模有所扩大,秦国的精锐也不过是百万左右,也就是说,秦始皇已经将自己手头可以调动的精锐秦军全部派往了南北边境地带。面对关东六国广阔的腹地,他已经没有可调动的亲信军队(在六国刚刚统一的时期,关东的军队很难值得信任,而是一有时机就会谋反)。虽然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收缴了天下的兵器筑了十二个巨大的金人(也就是铜人。目的就是防止关东的叛乱),但到秦二世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虽然这些人兵器极少,但一样可以轻易地攻破秦朝的郡县城池,因为这些郡县已经没有精锐的秦兵,大多不战而降!

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也是击破关中和关东各国的过程,其所面对的局势与秦始皇面对的几乎一样,难道汉文帝还会重复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错误吗?这就是汉文帝极力对内休养生息、对匈奴采取联姻等所有手段保持和平的根源。

也就是说,汉初时期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守护边界,这是汉高祖、汉文帝时期不断与匈奴联姻的根源,因为它不能使用武力这种高成本的方式守护边界,不能重复秦始皇和秦二世的错误。

很多历史事件,外行认为是偶然,内行就可以看到必然。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人睿智。

 
RS
  • 本文由 RS 发表于 2020年4月14日08:11:19
如松:中国大地上,第0次世界大战 中国

如松:中国大地上,第0次世界大战

对于欧亚国家来说,国家是依照大陆文化构造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运行,这就要求政府掌握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的运转,同时也可以应对欧亚大陆国家之间随时可能爆发的领土矛盾。既然社会是自上而下构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