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日本和欧盟已经分别达成贸易协议框架,基本模式是双方将关税税率定在15%,但日欧要向美国进行巨额投资并大规模采购。
日本的投资额是5500亿美元,在农业方面日本将立即增加75%的美国大米进口配额,并购买价值8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在航空领域,日本承诺购买100架波音飞机等美国制造的民用飞机。
欧盟的投资额是6000亿美元,这个金额大约相当于2024年欧美贸易顺差的3倍,欧盟还将从美国采购总额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这一采购计划为每年约2500亿美元、为期三年。在军备采购方面,特朗普总统表示欧盟将采购"数量庞大"的军事装备,总金额高达“数千亿美元”。由于欧洲各国已经大幅提高了军费标准,更需要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这些军备采购是可以预料的。
日本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这个金额相当于2024年日美贸易顺差的9倍,即日本要将9年左右的贸易顺差投入到美国,而且美国还要享受90%的投资收益。(不知道这样的协议日本国会会不会通过,也不知道首相石破茂和贸易代表敢不敢在协议上签字)
对于这样的贸易协议,不知道别人是什么看法,本人的看法是日欧都已经成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特朗普实现了为美国开疆扩土。
对于日本来说,增加出口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当然是提供就业,第二是通过贸易顺差增加资本收入,然后通过再投资活动实现再投资收益,推动经济发展。签订日美贸易协议之后,日本需要将9年的贸易顺差投入到美国并由美国享受90%的投资收益,相当于日本不仅放弃了贸易利益,还将贸易顺差所对应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原材料、环境、金融资源等输出到美国,由美国来享受绝大部分投资收益,这已经是标准的经济殖民地模式,损害自己服务“母国”。
日欧的做法外人不便质疑,我们更关心的是,日欧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欧亚国家基本都是基于大陆文化建立起来的国家,虽然日本已经脱亚入欧实现了宪政改革,但大陆文化的基因依旧存在。大陆文化有固有的优缺点:优点是,大陆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内向型文化,由此就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组织纪律性,所有主要宗教也都产生于欧亚大陆,让这种民族向心力和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增强,可以长期传承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古国都来自欧亚非三大陆;就基于民族向心力更强,又具有突出的家国情怀,基于大陆文化建立起来的国家战斗力也更强,人们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献身,所以欧亚大陆在历史上不断涌现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让国家和民族长期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等等。缺点是,大陆文化的生成空间为陆地,陆地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惜别怀乡等都是大陆文化的产物,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制约了探险和探索精神,等等。
基于大陆文化和基于海洋文化形成的国家具有明显的不同,从经济模式上来说,由于大陆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在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权力”就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里的权力不仅指行政权力,还包括基于宗教、生产要素垄断等形成的各种权力;海洋国家在社会财富的分配过程中市场和货币因素会发挥这更大的作用,当然这都是相对而言,相对来说前者社会财富集中的速度就更快,后者社会财富集中的速度就慢一些,这是第一点。
与此同时,大陆型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还与地缘政治环境紧密。大陆型国家尤其是欧亚大陆国家,基本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这既是荣耀也是负累,从荣耀来说,拥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和文明体系,从负累来说,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国家的兴衰不断变迁,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就形成了数不清的土地纠纷和民族矛盾,各民族为了争夺生存权还形成不可避免的地理矛盾,现在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和高加索地区的争夺,就属于十分典型的地理矛盾,这就决定大陆型国家的政府必须集中社会财富以应对比较恶劣的地缘政治矛盾,这是第二点。
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基于大陆型文化建立起来的国家社会财富的集中度更高,贫富差距往往也更大,这不利于形成强大的消费市场,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这是一种无法自我平衡的经济模式。在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全球化之后,这一特点已经十分鲜明,欧亚大陆国家基本都是生产型国家,消费能力严重落后于生产能力。
可是,这里是重点,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已经受到债务的严重困扰,再加上全球化难以为继就导致债务危机日益加剧,还要加上欧亚大陆国家已经普遍陷入老龄化,这些因素就导致本土消费市场日渐萎缩,这以日本市场最为典型,扣除通胀之后的实际工薪增长率长期为负,下图就是日本实际工资增长率走势图,这意味着社会实际购买力在持续萎缩,让消费市场长期处于收缩的状态,多数欧亚大陆国家基本都处于日本这种状态。此时,欧亚各国工业产能还在,但内部消费市场日渐萎靡就会导致过剩产能日益严重,工业体系的开工率下降,终点注定是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这就是国家破产。此时,出口的重要性会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增加出口成为摆脱国家破产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在这一点上,人们必须佩服特朗普和他背后的团队,他们对欧亚各国目前所处处境的判断十分准确,看到了出口对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当特朗普打响贸易战之后,意味着抬高了进口的门楣,谁的出口份额下降就需要首先面对国家破产,此时欧亚各国该怎么办?在分而治之的策略下各国就只能缴械投降,所以就看到了美日、美欧、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美国与印度之间已经或正在达成的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基本都等于投降书,实现的都是单边利益,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在贸易问题上几乎获得了全胜。
日本人口有1.24亿,欧盟人口有4.47亿,印度人口超过14亿,东南亚人口约6.7亿,二十多亿的庞大人口却不得不争夺美国只有3.5亿人形成的消费市场,并在特朗普面前举手投降,就是文化特征、地缘政治和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共同带来的结果,是人类的悲哀。
这场关税大战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让人想起美国1929年大萧条之后于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1929年大萧条爆发之后,由于需求市场迅速萎缩导致产能过剩,无数企业面临破产,一旦企业持续破产失业率就会进一步上升,又会进一步打击需求,最终当然就是国家破产。此时,为了缓解自身的困局,美国在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打击欧亚国家向美国的出口,这是危机向欧亚地区传导的过程,而欧亚国家本身就是生产与消费倾斜的经济体,当出口受到打击之后,债务危机和国家破产的危机开始形成,现在已经公认这是引爆二战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在自己的书中曾经仔细介绍过,二战之前的小胡子已经深陷国家破产的泥潭中,战争成为唯一的出口。
以前说过,全球化之后美国产业不断外迁,但依靠资本输出来支撑甚至强化自己的消费市场,最终让美国从一个生产大国转变成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随着2022年开始美国国债收益率暴涨,意味着美国资本急剧变“贵”,让高债务率的美国政府开始面临债务危机的威胁,一旦债务危机爆发也就是国家破产。此时,美国就无法继续通过资本输出来支撑消费市场,再加上全球主要国家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让全球生产与消费剧烈失衡,这与1929年之后的情形一样。
此时,特朗普的关税战与1930年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并无差别,当美国通过关税和日欧的对美投资掠取了更多的贸易利益之后,最终就会加速欧亚国家的破产,各国就会面临二战之前小胡子一样的困局。
对于未来:
第一,民族主义在各国崛起已经是定局,这就是时代的产物。
第二,随着民族主义日渐崛起,像2018年两大国签订的贸易协定那样,这类单边受益的贸易协议最终很可能得不到完整的执行。
冯德莱恩承诺每年从美国购买2500亿美元的油气产品,目前的购买水平不到1000亿美元。如果未来一年内的油气价格涨幅达不到100%以上,欧洲就无法消费如此巨量的油气产品,美国商家也无法生产出对应的油气产量,这让协议在技术上无法得到执行,除非油气价格进入快速升势。不知道特朗普和冯德莱恩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难道算数是体育老师教的?
第三,战争的阴霾。
目前,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正在进行着三场战争和一场冲突,这里的“边缘地带”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世界岛的边缘地带,见上图上的红字部分,第二是曾经蒙古帝国的边缘地带,见下图下,要注意的是,伊尔汗国控制叙利亚的时间很短,在很长时间内伊尔汗国只控制波斯高原和两河流域。第一场战争是黑海周边的俄乌战争,第二场战争是中东的以色列与什叶派阿拉伯国家或组织之间的战争,第三场是缅甸内战,一场冲突就是泰柬冲突。前三场战争都有已经长期化,泰柬冲突是否会长期化现在还难下定论。
当国家破产的威胁日益加剧之后,有些国家就只剩下战争这唯一的出口,世界岛边缘地带和古蒙古帝国边缘地带的战争很可能会扩大化。
战争,最终都是文化和地理冲突的结果,国家破产则是导火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