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一张图,一副画卷,中国为啥如此独一无二?

RS 中国24,74610阅读模式

观看下面中国的三维地形图,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感触哪?这就是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看到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史。

如松:一张图,一副画卷,中国为啥如此独一无二?-图片1

第一,中国的地理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高山、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中国的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分布,陆地高差十分分明。

在中国,“封建”最早的出处是《诗经·商颂·殷武》中的“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指商王朝册封本族和异族方国诸侯的行为,为“封土建邦”之意。稍晚一些的出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的是把亲属、亲信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用以屏障周王室。这种封土建邦就叫“封建”。因此,封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特指中国封建时代的分封建国制,即分封制。

分封建国制产生之后,就会产生两个衍生的结果,其一,无论商王、周王还是各级的诸侯王,都依托土地建国,土地上的所有都是皇帝或诸侯王的财产。其二,分封是层层进行的,比如周王室可以分封诸侯,诸侯王还可以在自己的疆土之内继续分封,层层分封之后就会形成不同的等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继续延伸,在社会上、在家族中、在家庭内部所有人都会被分成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权利。比如在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不同等级的爵位;九流(指的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代表的是不同的职业等级;秦朝又制定了二十等级军功爵位制(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宗族内部也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一级都有自己的族权;家庭中有父权、夫权,等等,这就形成了严密的、精致的等级社会和等级文化,这些严密的、精致的等级社会和等级文化都与中国的地理特点紧密吻合。

虽然世界上其它地区在封建时代也存在等级制度,但要论等级的严密和精致程度则无法与中国相比。如果在大清朝,即便两个过去彼此并无交往的人初次见面,也会根据对方有无随从或随从的多少、官帽官服、衣着甚至神态、谈吐迅速决定彼此的社会地位,然后决定谁该给对方请安(下跪),这就是官有官威,富有富态,平民百姓倒头便拜,这是中国封建时代独有的社会生态。

既然构建起严密、精致的等级制度,站在顶尖位置的当然就是皇帝,在这种严密的等级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一旦没有皇帝之时,社会就难以运转,就需要通过持续的征战打出一个皇帝!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战争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

由于每个人都处于社会不同的等级之中,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尽头当然就是皇帝,所以,可以说封建时代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皇帝”,只看上天是否垂青而已。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不断打倒旧皇帝,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皇帝,打到旧皇帝之后迎来的自然就是一位新皇帝,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就是在这迎来送往中不断延续。

第二,农耕文明。

观察上面的三维地形图,西南、西、北面主要由山脉构成,东面和东南临海,北部、西部山区可以阻挡来自北极地区的冷空气,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又可以吹向平原的广阔地区,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农耕环境,所以从夏商开始中国就成为稳定的农耕国家,以中原为中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农耕文明,让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事实上,所有文明古国都有一个稳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这是形成文明古国的基础。
封建时代的中国具有稳定的农耕环境,每当气候恶化之时,北方民族的生存就极其艰难,他们就倾向于迁徙到中国腹地来谋生,可中国多数时期都拥有强大的中央王朝,自然不会放任游牧民族的进入,结果就导致了无穷无尽的战争,长城就是为此而修建。鲜卑人、蒙古人、女真人都曾经在中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但就因为中国有一个稳定农耕环境,进入中国之后的鲜卑人、蒙古人、女真人都丢掉了自己的传统,这就是有些人嘴中所说传统文化对游牧民族和游牧文化的同化作用。其实这种同化很可能是假象,本质是稳定的环境改变了人,当然也可以改变鲜卑、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这就是所谓“同化”。

第三,封疆与强权。

上面说到,一个严密的、精致的等级体系必须有一个皇帝,从地理上中国的北、西、西南都是山脉,东面和东南则面临海洋,在古代无论翻越高山还是跨越海洋都不那么容易,这就形成一个封闭的人文体系。这也就有了封建时代疆域的概念,这个疆域之内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皇帝,而代替皇帝掌握地方大权的当然就是封疆大吏。

也因为这样的地理特征,漫长的封建时期基本上是十分封闭的国家(或许唯独唐朝例外),闭关锁国现象在很多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既然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每个人又都处于层层的等级之中,任何人一旦犯上他就无路可逃,所以就只能服从强权,久而久之开始崇拜强权。崇拜强权也是封建时代的典型特征。

第四,乡土的概念。

封建时代的皇帝将封闭的天下当成是自己的家天下,不同等级的诸侯也都将封地当成自己的家天下,每个“地主”也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当成自己的家天下,家天下的概念也就建立了起来。家乡家乡,有了家天下就有了乡土的概念,西方人也有乡土的概念,但很淡,他们认为迁徙才是正常的,也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在中国人的心中乡土的概念尤其浓重,留恋故土,并不注重迁徙,迁徙的欲望也很淡。

如松:一张图,一副画卷,中国为啥如此独一无二?-图片2

刘邦称帝后,置酒未央宫大宴诸侯王,刘邦捧着玉制酒杯向太上皇敬酒,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说,小时候您常说我很无赖,不能置办产业,不如二哥,您看今天我拥有的产业与二哥相比谁更多?刘邦说了大实话,所谓天下就是皇帝的一份家产。

第五,海洋文化。

中国的的南方明显多丘陵与山地,平原比较少,少量平原的面积也很小,尤其是东南临海地区基本都是山地,不仅农耕条件比较差,无法按照封建时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且由于距离遥远,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能力也比较薄弱。从隋唐开始航海技术获得了大发展,比如唐朝的船舶已经可以航行在东非、波斯湾等洋面上,此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就开始努力在海上讨生活,打鱼当然是传统的谋生方式之一,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海上贸易来解决生存问题,尤其是广州、泉州等通商口岸更是如此(广州在很多时期还被称为天子南库),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地区的越语文化逐渐实现了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商业发展与文化的融合本质应该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终归只有在理念相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商业活动的高效率。

也因此,从隋唐开始,东南沿海地区开始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这一点在今天依旧有所体现,全球化是以英美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基石是海洋文化,中国从八十年代初期在全国推动改革开放,可到今天最发达的地方却基本都集中在东南沿海,相反,以传统文化为主的中原和北方却难以跟上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业脚步,或许就是文化在发挥作用)

第六,天下未乱蜀先乱。

从三维地图可见,蜀地四周都是山区,尤其是蜀地与关中和中原之间的崇山峻岭极其险峻,而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政权基本都建立在汉中或中原地区,这些崇山峻岭就成为蜀地的屏障。

蜀地以成渝平原为主,自古以来都是手工业极其发达的地区,物产十分丰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当中原王朝开始出现动乱的苗头时,蜀地就会依据自己独立的地理优势寻求自保,稳定自己一方的生活,但这种行为在大一统中央王朝眼中就是反叛,就是“乱”,因此才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

哪有什么“天下未乱蜀先乱”?只是蜀地人民在天下将乱之时依靠自己独到的地理优势寻求自保、寻求一份安稳的生活而已。

看到上述三维地图,仿佛看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也看到了不同地区的演变,当然也看到了人民的风貌。

上述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拍砖,当然更欢迎大家补充、发挥。

 
RS
  • 本文由 RS 发表于 2023年2月18日12:32:07
如松:伊朗“出手”,引爆美国 危机

如松:伊朗“出手”,引爆美国

过去已经多次说到,美联储本次加息周期的加息速度看起来非常迅猛,但并未将利率加到中性的水平,即并没有达到足以抑制通胀的水平,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今年的记者会上也已经承认了这一点。 根据就是: 第一,美国的...
评论  2  访客  2
    • 生产力 地理环境
      生产力 地理环境 9

      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形态是对应的。这种地理环境说明一个宜居的地理环境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而长期停留在低的生产力水平,历史也就不断重复而无进步。

      • 夸张的不是一点
        夸张的不是一点 9

        中原地区同化,叫环境改变人,沿海地区怎么就成了文化改变?是不是厚此薄彼啦!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