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900年征战,900年殖民,我们脚下之路

RS 中国评论4,9332阅读模式

自宋朝(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开始至伪满洲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成立之初为止,前后近900年,用四个字可以概述这漫长的历史变迁,那就是“澶渊之盟”。

唐朝时期(和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河北、河南等地是唐朝的财税中心(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否则也不会将安禄山、史思明养的兵强马壮以致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但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华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加速转移,到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不断战乱对经济活动造成了长期的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了南方。

以大陆板块的眼光来看,唐朝近似是一个完整的帝国(下图):

如松:900年征战,900年殖民,我们脚下之路-图片1

在这里,完整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整个东亚大陆板块基本都囊括在唐朝的版图内(朝鲜也是唐朝的藩属国),地理板块与唐朝的行政辖区接近吻合在一起。

第二,经济重心、军事重心和行政重心都在河北、河南、关中区块内,这是帝国统治的重心,并向四方辐射,这是比较健康的管理架构。

从地理上和管理架构上,唐朝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中央集权式帝国。

到了宋朝,帝国的完整性被破坏了。

如松:900年征战,900年殖民,我们脚下之路-图片2

第一,宋朝占据了中原、江南的农业区,同时,东南沿海和南方还是手工业区、海洋贸易区、种植区等。

东南沿海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宋朝的经济重心和财税重心。

第二,在宋朝内部,北方是军事重心、行政重心,而东南沿海则是经济重心,当财税重心、政治与经济重心不再重合的时候,帝国本质上就不再是稳定的。

虽然军事、行政重心与经济重心相互分离,但在帝国初期还可以保持相对平衡。可以将这种现象形容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上的“殖民”,“殖民”手段是向其他地区输出手工业品、吸收白银资本流入;但宋朝朝廷代表北方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军事与行政殖民,通过征税的手段实现白银资本从东南沿海向北方的流动,这就让资本流动实现了闭环。

第三,周边的辽(以及后来的金元)、西夏、回鹘等都是游牧区,与宋朝处于割裂状态。

中国东南沿海是经济重心,相对于辽国、西夏等国来说也处于经济上的殖民地位,比如辽国也需要用白银购买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品,这就让白银不断向南方流动,但辽国却没有稳定的手段实现白银回流,源于辽国在当时主要从事的是牧业,牧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尤其是气温下降周期牧业更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就更无法实现白银回流,最终就会因支付手段的匮乏而陷入贫困。当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战争从宋朝手中进行掠夺,所以宋朝与辽、夏之间战争不断。

背后的含义是,东南沿海地区利用经济手段殖民其他地区,辽、夏就只能用军事手段殖民东南沿海和内陆经济发达地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白银资本的闭环流动。

但频繁的战争会导致巨额的财政支出,让双方越打越穷,有没有更经济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哪?那就是通过协约的形式让辽夏等国分享宋朝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征税权,这本质就是《澶渊之盟》的内在含义。

公元1005年,宋辽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订立和约,条约所确定的宋辽两国边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国际边界。同时,协约规定,宋朝每年输辽国岁币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1042年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国借北宋内外交困的时机,迫使宋朝将岁币增加至白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澶渊之盟》的内容本质上是辽国通过武力、借北宋朝廷之手对东南沿海地区实现了行政与军事殖民,这是一种间接殖民,分享了宋朝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征税权,最终实现了白银回流的目的。

由此也就知道为何宋辽要对燕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争夺,对于辽国来说,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一马平川,辽国的骑兵就可以对宋形成进攻之势,才有能力分享宋朝的征税权。但宋朝也不傻,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就可以依托长城组织有效的防御,让辽国在北方的大草原上老老实实地喝西北风,就不必让渡征税权。

如松:900年征战,900年殖民,我们脚下之路-图片3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东南沿海经济区、宋朝朝廷、辽国三方都是受益的。

如果北宋与辽国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两国的军费开支浩大,对宋辽两国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以订立澶渊之盟的方式结束战争,宋辽双方从财政上都是划算的。北宋政治家、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富弼就说:岁币支出不足兵费的百分之一。结束宋辽之间的战争状态所节约的军费,会远远超出总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这有利于减轻天下人的税赋。

对于东南沿海地区也是有利的,如果长期进行军事对峙,北宋朝廷就需要加税,这些税赋大部分都要由东南沿海经济区来承担。

事实上,最为受益的还是东南经济区。

当宋朝向辽国交付岁币之后,这些岁币最终还是会形成购买力,向东南沿海经济区购买更多的商品,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的手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可以建立更强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对其他地区进行更深度的经济殖民,再加上税赋更轻,就让东南沿海地区更富有。

一般来说经济殖民是和平时期的武器(军火除外),结束战争状态当然有利于这一武器的发挥。

就因为东南沿海经济区更加受益,类似《澶渊之盟》这样的盟约一般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当东南沿海对其他地区的经济殖民不断深入之后,就导致经济差距继续拉大,北方地区最终还是要落入深度贫困的状态,还要回归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建立与新的经济殖民水平相匹配的军事与行政殖民,实现白银资本的闭环流动。

可这时,由于长期的和平,会让南方朝廷养尊处优、疏于武备,而北方是为生存而战,当战事再起时,南方朝廷就处于下风,所以,宋朝的历史就是辽、金、元不断向南进攻的历史,最终南宋灭亡。

当元朝占据了宋朝的属地之后,自己就成了养尊处优、疏于武备的一方,最后又被朱元璋赶回了漠北。

明朝所重复的也不过是宋朝的老路,而且明朝比宋朝更不争气,东南沿海的经济殖民直接成了明朝灭亡的推手。

在明末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还高度富庶,但中原和西北却在自然灾害的打击下陷入了深度贫困,导致烽烟四起,中原和西北的农民起义直接推动了明朝的灭亡。气候灾害自然是原因之一,而东南沿海地区对内地的经济殖民不断深入也是原因之一。而明廷最大的错误就是无力弥补东南沿海地区长期经济殖民所导致的帝国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恶化的后果。当时明朝的大政方针主要是由东林党把控,说明这帮道德先生并不懂得如何治国,甚至可以说明朝直接亡在了这帮书生手中。

东南沿海地区对中原、西北地区经济殖民的不断加深,导致明朝内部的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恶化,农民战争和满蒙南侵,就直接灭亡了明朝。而清朝的建立依旧遵循的是辽、金、元不断南进之路,当时的后金军队先是击败了大顺军攻入北京,数年后又越过长江攻破了南明,消灭南明的过程与元朝攻灭南宋没什么两样。

清朝末期轮到孙中山先生出场。当初,朱元璋命令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朝时对自己的战士们说到:“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孙中山先生北伐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差别吗?似乎看不见。

天下就是这点事儿,看懂了过去的千年史路,就能走好自己脚下的路。

 
RS
  • 本文由 RS 发表于 2021年3月5日13:13:27
如松:中国大地上,第0次世界大战 中国

如松:中国大地上,第0次世界大战

对于欧亚国家来说,国家是依照大陆文化构造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运行,这就要求政府掌握很大一部分社会资源以推动社会的运转,同时也可以应对欧亚大陆国家之间随时可能爆发的领土矛盾。既然社会是自上而下构造...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