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O热潮回归了吗?一场看似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进入2025年,许多分析师原本预测将迎来一轮增长热潮——包括监管放松、并购活动增多(我们此前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以及IPO数量上升。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预期并未如期上演。
关税引发的市场动荡、投资者信心低迷以及利率高企等因素,都让企业融资的难度陡然增加。
也正因如此,2025年IPO活动的大幅回升,着实有些出人意料。截至5月,IPO交易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76%。这听起来令人兴奋,但细节往往隐藏着真相。尽管更多公司选择上市,但大多数交易规模较小,且其中相当比例属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我们将在后文详细展开。
IPO热潮背后的真实图景:
- 今年以来IPO平均交易规模降至1.35亿美元, 而去年同期为2.36亿美元;
- 截至目前,已有123家公司在2025年完成上市, 其中35家(占比28%)为SPAC公司(而过去两年分别为25%和16%);
- 总募集资金达117亿美元, 低于去年同期的139亿美元;
- 投资者对这些“新面孔”的热情仍然有限。 以今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为例——天然气供应商Venture Global Inc.募集资金17.5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最大IPO。但该公司股价自上市以来已下跌近60%,首日开盘即录得-3.8%的跌幅。
SPAC:昙花一现还是卷土重来?
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是一种公开交易的“空壳公司”,其唯一目的就是收购一家私营公司并将其快速上市,从而绕过传统IPO流程。这类公司常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因为它们在没有明确收购目标的情况下,通过IPO募集资金。
SPAC通常有18至24个月的时间完成收购任务,否则必须解散。
在2021年,SPAC一度风靡市场,占据全部IPO数量的63%以上。当时笔者身边就有数位“新晋SPAC CEO”,这足以说明其热度之高。但大多数SPAC最终无果而终,很多甚至未能找到合适的并购目标。
令人意外的是,2025年迄今为止SPAC上市的节奏,已明显超过2023年与2024年同期水平。
当前市场环境并不理想,为何SPAC却在反弹?
SPAC理想的发展环境包括:市场流动性充裕、利率低、波动性低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强烈。 而当下的市场环境与这类“繁荣时期”截然不同,因此SPAC的回归显得尤为反常。
可能的原因包括:
- 许多企业正在幕后积极准备,等待市场转暖后迅速出手;
- 对部分公司而言,SPAC仍提供了较传统IPO更高的灵活性与更短的时间周期;
- 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投资者乐观情绪逐渐复苏的早期信号,表明企业正试探市场,为更稳定的环境预做准备。
真正的IPO复苏仍待时日
想要实现IPO市场的全面复苏,还需要一批优质、知名的大公司站出来,比如估值高达915亿美元的Stripe。如果这些企业成功上市并在二级市场表现亮眼,将对整体市场信心形成实质提振。
这也意味着,新上市公司必须兑现增长预期、展现盈利能力,并证明其长期投资价值,不能仅靠“上市”本身博眼球。
因此,虽然IPO交易量的上升值得关注,但投资者当前的心态仍是:“拿出真本事给我看。”
本文作者:Stephanie Guild, CFA and Ken Johnson, CFA


评论